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单位动态 >

向先进学习:人驻心驻情更驻

时间:2021-05-08 16:4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局宣教处、陈锦芳 点击:
——记省第二地质勘探大队驻寿宁县浩溪村干部 李粮余

  福建省地矿局所属省第二地质勘探大队驻寿宁县浩溪村干部李粮余,在2017-2021年第五批省市下派党员干部驻村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日前被宁德市委、宁德市人民政府记个人“二等功”。



(图为浩溪村产业项目规划现场调研)
 
  三年多前的2017年12月,省地矿局所属省第二地质勘探大队财务科科长李粮余被选派到坑底乡浩溪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在三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李粮余与村“两委”干部攻坚克难,经过不懈努力,使浩溪村在党组织的建设、内生动力的激发、工作作风的转变、精准对象的识别、扶贫政策的落地、基础设施的完善、产业振兴启动等方面稳妥有序地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39户143人全部脱贫,圆满完成了整村脱贫的目标任务。

  寿宁县坑底乡浩溪村,是省级贫困村,地处坑底乡中部,距宁德市寿宁县城34公里,下辖四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共有532户202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9户143人。往日的浩溪村群山环抱,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境内主要通过一条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县道与外界相通。

  2017年12月,福建省地矿局福建省第二地质勘探大队财务科科长李粮余被选派到坑底乡浩溪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李粮余带领村支两委干部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始终践行“以担当诠释初心 用实干践行使命”的工作理念,经过三年零三个月的团结努力,浩溪村在党组织的建设、内生动力的激发、工作作风的转变、精准对象的识别、扶贫政策的落地、基础设施的完善、产业振兴启动等方面得以稳妥有序地推进,圆满完成了整村脱贫的目标任务。

静下心来 沉下身去

  初到浩溪村,一些村民对这位来自省地矿局的驻村干部并不看好,认为他来村里不过是“镀镀金”,搞搞形式,走走过场,不会真心实意帮助村民谋发展。

  “但我深知,下基层挂职不是‘镀金’,是要真干、实干、苦干,要确保浩溪村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圆满完成,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不辜负浩溪父老乡亲的期望。”李粮余给自己立下“军令状”。

  李粮余驻村后,村“两委”换届中全面优化班子结构,强化村党支部建设,以党建为引领,当好“领头雁”,建强村室阵地,筑牢组织堡垒,通过创新“两抓三有”工作机制(“抓民心、抓管理、有制度、有担当、有发展”),切实将“脱贫攻坚”工作责任扛在肩上、记在心上、抓在手上。他在一步步地融入乡村工作中,实现了从一名省属事业单位中层干部到村干部角色的转换。

脱贫攻坚 修路先行

  驻村不足月,李粮余就踏遍了浩溪村的沟沟坎坎、山山水水,对全村的百姓逐一走访,了解到因为交通不便,自然风光、优渥物产深锁大山;因为信息闭塞,资源闲置、产品无市,百姓增收困难,出山难,一直是浩溪村百姓心中的痛,这么多年来,拥有畅通的公路是大家长久以来的期盼。

  李粮余急村民所急,想村民所想,把补齐交通短板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在乡、县及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2019年3月,全长6.33公里的X945线从浩溪至坑底乡的公路项目终于开工建设,按三级公路标准扩建至7.5米宽,并于当年12月建成通车。这条路,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浩溪村的区位条件和交通状况,让百姓生产生活更加便捷,更打通了乡村振兴“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通道,浩溪村群众无不为此拍手称快。
 
 
(图为新修建的浩溪村至坑底乡公路项目)
 
争取资金 惠之于民

  李粮余驻村以来,驻村工作获得多位深入浩溪村调研的省地矿局领导肯定。在他的对接下,省地矿局尽力帮扶浩溪村的乡村振兴发展,为该村无偿提供地质技术支撑,并提供帮扶资金助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项目既有帮扶发展特色农业的浩溪村1:5000农业地质调查评价(进一步查明耕地质量状况,重点突出特色农产品的评价,检测出优质富硒元素,因地制宜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大幅提高村农产品的附加值),也有有效补给枯水期生活用水的山泉水开发项目(提供一处水质为地下水2类、偏硅酸值25.9mg/l、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的水源),还有改善村容村貌的村标景观、健身步道、幸福院,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客运站、文体活动广场、污水治理等。

  众多新项目的有效落地,使浩溪村焕然一新,先后获评2018 年寿宁县“十佳卫生村”、2019年 “省级旅游村(特色村)”、2020年“省级乡村治理示点示范村”,新制定村规民约还被评为宁德市“优秀村规民约”等。

   “基础设施完善了,村庄院落变美了,我们的精神面貌也得到了较大的改观。”浩溪村的村民对村庄的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图为省地矿局帮扶浩溪村建设的健身步道)

发展产业 助力脱贫

  设施改善了、环境变美了,可怎么解决村民收入问题、激发百姓内生动力又摆在了李粮余的面前。李粮余认为贫困“贫”在产业,“困”在发展,老百姓要想真正脱贫致富,必须对症下药发展好产业,才能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为使“零产业极度贫困村”实现“突围”,李粮余与村“两委”干部入户访谈,深入田间地头、山林沟壑等,快速摸准村情民愿,结合高海拔的地理特征和适宜的气候条件,确定了农旅兴村发展思路和“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因势利导打造特色“产业+旅游”的乡村振兴路。
 
 
(图为寿宁县农业局专家到浩溪村杭椒种植基地进行种植技术指导)
  
  浩溪村海拔较高云雾缭绕,十分适宜茶叶发展。以往村民零星种植,单一采收,增收不多。“既然茶青品质有口皆碑,若能制成成茶,附加值一定更高”,在他的带领下,成立了“寿宁县浩天农业专业合作社”, 新开茶园150多亩,品种有金牡丹和小菜茶,采取“支部+农户+合作社”模式,发展茶叶产业。他积极联系省地矿局机关和兄弟地勘单位,为浩溪村的“扶贫定制茶”打开销路,更给了合作社成员发展信心。“寿宁老坑”茶叶,已接待好几批武夷山等地茶商的实地考察收购,品牌效应日益凸显,老坑茶红红火火。在线下销售有保障的同时,他积极携手“下乡的味道”和“建行善融商户”等电商平台筑起扶贫双保险。

  浩溪村杭椒口感极佳,深受市场青睐。种植之初,他时常深入基地,看看田里水放干了没有,地里土翻新了没有……督促、鼓励村民做好杭椒种植准备,以群众自发种植,村委负责对接市场包销,提供种苗,给予 0.10元/斤的补助和保费补助,争取到100吨有机肥补助给农户。盛夏烈日,他照例去地里察看杭椒的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组织农技专家到村为杭椒“把脉”下药。在超强台风“玛莉亚”来临前,他和村“两委”干部积极联系保险公司,灾后次日一早,保险公司就至现场处理灾后定损,将种植户的损失降到最低。椒农发自肺腑地说道:“杭椒刚刚有收成,太可惜了。赶上天灾也没办法,真的要感谢政府,感谢李书记、寿宁人保公司,非常及时,不辞辛苦为我们着想。”为规避椒农风险承担,及时调整杭椒基地管理模式,基地由专人负责,农户到基地打工。看到浩溪村土地适合发展药材产业,他积极推动同药材商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合作药材种植,现有覆盆子种植200多亩、七叶一枝花50多亩,新引进“岗梅”已落地种植。

  优质的农产品离不开当下的网上推广,他与村“两委”干部积极争取寿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下乡的味道·服务点落户浩溪村。在省地矿局和县、乡等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顺利完成了该服务点从最初构想到实施的过渡。这个电子商务服务点具有网购服务、便民服务、生产服务以及创业服务等功能特点。
 


(图为浩溪村全貌)
 
  李粮余和村“两委”干部充分利用当地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浩溪村地理位置极佳,东面有号称闽东之巅的山羊尖景区,南面位于杨梅洲国家森林公园北大门,正在打造康养之地,西面是长岗头景区,北面是芎坑原始森林景区。被称为“空气维他命”的负氧离子浓度很高,是天然大空调、绿色大氧吧, 可尽享清爽养肺之福。如今的浩溪村,已成为名声在外的省级旅游特色村。

  在李粮余和村“两委”干部的努力下,浩溪村从“零产业极度贫困村”成功“突围”,逐步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浩溪村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如今的浩溪村,茶园、药材园、乡村游等产业实现到户产业全覆盖,村集体年收入达26万元。村民收入稳步提升,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18-2020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分别为10976元、12873元、14160元,老百姓摘掉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
 

(图为省地矿局帮扶浩溪村建设村标项目)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推荐内容